“最牛妈妈”真情写大爱 ——成都锦江区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武雅迪的公益之路

时间:2018-04-10



她出身于武术世家,当过特警经过商,但荣誉和财富并未让其感到幸福。于是,她开始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寒门学子身上。她是387个贫困习武大学生的“师娘”,多年来致力于对贫困学子的多方援助,先后荣获“四川省女企业家公益榜样”“汶川抗震救灾英雄个人”“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最美心灵使者”等殊荣,被网友称为“最牛妈妈”。她叫武雅迪——中国公益总会四川分会副会长、成都爱•武术贫困学子援助中心负责人、成都锦江区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  

公益之路从受骗开始

武雅迪出自名门,曾祖父武树森是清朝武状元,母家是抗战殉国上将李家钰后人。因为早年李家的家训,李家钰的后人大都习武,连武雅迪这样的女孩也不例外。“起初家人不让我学,我就偷偷去看。”武雅迪说,没想到自己会终身与武术结缘,也因为祖爷爷的原因,她的第一份职业也是当兵,“以前我是女子特警队的,说要去祭奠祖爷爷,战友们就都跟着去。”

武雅迪曾经以为,公益慈善就是捐钱。上世纪90年代,武雅迪下海经商,做的是房地产。那时,她经常飞到国外四处转,花几万元买个名牌包眼都不眨。

1998年,有人找到武雅迪,手上拿着一堆名单,写着名字、住址、家庭情况,希望她能给每个孩子一年捐助80元钱。“我一看,钱不多嘛,一口气应承下来,40多个孩子捐两年。”

某一天,武雅迪买了巧克力、饼干等各种零食,车开进村子问了一大圈,一个被帮助的孩子都没找着,“名单是假的。”还有一次,她捐了20万给一村子修桥,可桥刚修好就被洪水冲垮了,“我去看了,钢筋之间都是缝啊,这叫什么事儿?”这样不透明的捐款,没有给武雅迪带来什么快乐。

自成立“爱•武术”后,武雅迪要求每一次捐助都是透明的,包括开展的回收旧手机用作甘阿凉支教大学生及山区老师通讯的活动,她会把收到的每一部手机连同收据拍照,公布在微博上,“我想     写一部手机的故事,它离开主人来到新家,辗转到达偏远山区,见证一名山区老师的生活。”

帮助寒门学子自立自强

自2005年起开始个人捐助贫困学生以来,武雅迪一直坚持着最初的信念:心纯,爱真,世界就会多一些温暖……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天,武雅迪带着刚满1岁的女儿赶赴都江堰,第一时间为灾区群众送去面包、奶粉、矿泉水等急需物资,还帮忙运送伤员。在冒着余震危险救人的时候,不慎腰部严重受伤,武雅迪也因此被众多网友称为“成都最牛妈妈”。 

武雅迪投身公益,与其爱人有很大的关系。“我老公是成都体院的老师。”有一次,老公告诉她,班里一个家庭贫困的同学病了不去医院。武雅迪跟老公到男生宿舍,发现这孩子蜷成一团,烧得一塌糊涂。她提出去医院,同学坚持不肯,“我说你要不去我把医生叫到宿舍来。”最终,这个同学去了医院,“他是峰儿,很好的孩子,现在留在我身边做公益呢。”

事后,武雅迪慢慢发现,学武术的孩子大都出身农村,不少家庭非常贫困。自己就出身武术世家,武雅迪坚定地想帮助这些孩子。

2008年,武雅迪创办了成都市锦江区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2012年正式注册登记为具有武术性质的民办非组织。中心以“扶贫济困,厚德载物”为宗旨,通过实施专业的武德教育和武术教学,致力于推广武术文化,最终将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公益事业有效结合,2015年被锦江区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

近年来,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先后承接省市区民政部门、团委、各基金会等单位多个项目,开展了有关灾区青少年、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残疾人、社区老年人等领域的公益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的一天,武雅迪在给6个孤儿过完生日后回家途中,听到一名孩子说:“师娘,我们知道您仁慈善良,我们的武术表演、武术培训、太极拳教学和舞龙舞狮等都不错,您想帮我们,不如给我们提供些工作机会吧。”孩子的话说动了武雅迪,她决定成立一个正规组织来帮助这些优秀善良的孩子。

当年10月,武雅迪卖掉留给女儿的房子,正式成立了爱武术贫困学子援助中心,成立最初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援助了近200名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

与别的资助人不同,武雅迪要求受助学生走进敬老院、儿童村、灾区学校,向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们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因为在慈善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武雅迪荣获“四川公益金玫瑰奖”“中国公益感动人物”等荣誉称号。

商业模式助力慈善公益

作为大爱慈善基金会会长,武雅迪心系灾区,关怀贫困人士。她常年坚持用实际行动传播大爱,用中华武术精神弘扬正能量。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也因此被评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佳公益组织,荣获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级公益机构称号。


由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项目”,2014年在雅安市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启动。该项目利用芦山地区丰富的金丝楠木资源,派驻专业人员培训当地村民和残疾人制作金丝楠木佛珠手串、竹编、竹帘、造型别致的木雕等手工艺制品。

多年的乡村公益实践使武雅迪意识到,短期救济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扶持村民发展特色手工业,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防止返贫,才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组织村民参与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特色产业,帮助他们实现就地脱贫。我们要将慈善与商业相结合,运用商业运作模式来经营慈善公益事业、精准扶贫,让各项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才能让慈善公益走得更远、更稳。”武雅迪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

残障人士精准扶贫手工艺生计发展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成都市锦江区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承接,旨在帮助芦山灾区残障人士增加收入,缓解因残疾而导致的家庭贫困,提升脱贫空间。

今年6月,武雅迪与成都珍爵贝尔珠宝城董事长敬文忠联系,将芦山县龙门乡残障人士、贫困家庭手工制作的金丝楠木佛珠手串,放在该公司旗下一点翠爱心公益专柜进行长期展示、销售,既没有展位费,销售所得归残障人士所有。

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帮助当地1000多户村民、300多名残疾人脱贫。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在芦山地区设立手工艺工坊培训站,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协助当地政府成立合作社,由当地村民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帮助合作社建立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分销渠道,以及完善的运营和管理体制。


(转载:慈善公益报)

返回